
近日,央视新闻、《南方都市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,深圳一位网友化身“卷尺侠”,手持卷尺穿行于城市街巷,精准测量松动的井盖、倾斜的灯杆、开裂的危墙等民生细节,并通过视频平台持续曝光其观察结果。令人欣慰的是,深圳相关部门对这些问题迅速响应并及时整改,不少市民由衷感叹“还得是深圳速度”。这不仅是一次市民监督与政府治理的良性互动,也折射出新时代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可行路径——以群众监督为镜,以快速响应为尺,方能在细微处见真章。
深圳的快速整改并非偶然,而是制度化治理体系长期建设的必然结果。近年来,深圳搭建的“民意速办”平台,将12345热线、政务APP、社区反馈等分散渠道整合,形成“受理——派单——办理——反馈——评价”的全流程闭环,从而有效杜绝了部门间推诿扯皮现象,显著提升了行政效能。这种制度设计,让每一个民生问题都有了明确的责任主体和解决时限,就像为城市治理安装了“加速器”。今年4月《深圳特区报》曾经报道,市民姚先生一家迁入新居后,被附近在建学校工地的通宵施工噪音严重困扰,家中老人和孩子无法安睡。晚上10点41分,他通过“12345热线”微信公众号向“民意速办”平台反映了该问题,平台1分钟内便将工单转派至深圳市生态环境局。执法人员次日凌晨便现场取证并约谈施工单位,当天晚上工地的噪音就明显减弱,此后姚先生一家再未受夜间施工噪音困扰。
真正的城市温度,体现在对民生小事的重视。城市治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,而这份关怀恰恰藏在城市的一砖一瓦中。深圳的实践证明,越是看似微小的问题,越能影响群众的幸福感:稳固的井盖能让老人安心散步、平顺的坡道能让残疾人顺畅通行、明亮的路灯能让晚归者感到温暖……衡量城市高度的标尺,不是摩天大楼的尺寸,而是民生细节的精度;决定城市厚度的基石,不是政绩工程的体量,而是群众感受的温度。唯有将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熔铸于一砖一瓦的修缮、一桩一件的解决,城市才能真正成为承载幸福的港湾。
在这个过程中,市民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,也正在夯实政民信任的根基。过去,部分城市存在“政府干、群众看”的疏离感,市民即便发现问题,也常因无处反馈、整改无期而失去参与热情。而在“卷尺侠”的带动下,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的深圳市民数量不断增多,社区群里分享问题线索、政务平台留言提建议成为常态。这种转变,本质上是政民之间的信任回流——市民用行动表达对城市的关切,政府用实效回应市民的期待。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一次信任的积累,从而让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理念变为现实。
深圳的实践为新时代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。这种“市民敢发声、政府快行动”的默契,打破了传统治理中单向输出的壁垒,让民生问题更易从“被忽视”转为“被重视”、从“难解决”转为“快解决”,推动治理效能与群众需求实现精准对接。倘若更多城市能借鉴这一路径,将“卷尺侠”式监督视为宝贵资源,将快速整改化为制度常态,定能惠及更多群众,让每一座城市都成为有温度、有活力、有归属感的家园。(李晶晶、孙歌)
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